要說工廠里的“靈魂人物”,不是老板,也不是工人,而是那個沉默寡言、只會執(zhí)行指令的“小鐵盒子”——PLC(可編程邏輯控制器,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)。沒有它,機器就是“擺設”;有了它,流水線才能井井有條。
過去幾十年,這塊蛋糕幾乎被西門子(Siemens)、三菱(Mitsubishi)、施耐德(Schneider Electric)等國外大廠吃得干干凈凈。國產 PLC 想擠進去,就像是《灌籃高手》里安西教練說的:“直到最后一刻,都不能放棄希望。”——而如今,奇跡真的在發(fā)生。
市場和政策:東風已經吹來
根據中國PLC市場研究簡報數據,中國PLC市場整體規(guī)模約為346.1億元人民幣,其中小型PLC銷售額約231.8億元,占67%;中大型PLC銷售額約114.3億元,占33%。增速比全球平均水平還快。就像工廠里的機器一樣,“轟隆轟隆”加速運轉。
政策層面,《“十四五”信息化和工業(yè)化深度融合規(guī)劃》要求到 2025 年,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要達到 68%。這不是一個隨便喊喊的口號,而是實打實的目標。換句話說,國產 PLC 的“舞臺燈光”已經打好,就等誰能上場。
國產 PLC 品牌:各顯神通
國內 PLC 品牌這幾年明顯“長個子”,不再是只能盯著小型市場“打醬油”,而是逐漸往中大型、高端應用走。這里挑幾個典型來聊聊:
匯川技術(Inovance):主打中小型 PLC,覆蓋的行業(yè)廣,方案落地快。它就像工廠里的“螺絲刀”,哪里需要擰一擰,立馬能派上用場。
信捷電氣(Xinje):主打中小型 PLC,產品系列豐富,性價比高。憑借價格和本土化服務優(yōu)勢,它已經在機械制造、紡織、包裝等中小企業(yè)領域站穩(wěn)腳跟。有點像“工廠里的多面手”,哪里需要都能頂上。
中控技術(Supcon):從 DCS 起家,現在 PLC 也玩得順溜。新能源、軌道交通、化工領域里,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有點像班上那個“全能型選手”,數學、語文都能拿高分。
聯誠科技(Unionscience):不得不提一下。它的 EC/MC 系列 PLC/PAC,強調“自主可控”,在智能制造、智慧交通、冶金、水務等場景都有應用。
技術趨勢:PLC 不再是“木訥的執(zhí)行者”
以前的 PLC,說白了就是“傻快”——指令一到,立馬執(zhí)行。但現在的需求早就不是“只會干活”這么簡單。工業(yè)互聯網、5G、AI 的加入,讓 PLC 不得不變聰明。
于是我們看到兩個趨勢:
1. 扁平化:過去是“金字塔”結構,PLC 在中間層,數據傳上去慢,指令傳下來也慢。現在強調邊緣智能,PLC 直接能處理復雜數據,減少層級。
2. 生態(tài)化:光有一塊鐵疙瘩不夠,還得有軟件、平臺和開發(fā)者社區(qū),才能形成“朋友圈”。誰能先建立生態(tài),誰就能走得更遠。
這點上,國外廠商的生態(tài)已經很成熟,而國產廠商正在補課。好消息是,有的已經追上來了,比如中控在新能源應用,信捷在中小企業(yè)應用,聯誠在云邊協(xié)同平臺建設,都是“跑得動”的實踐。
案例與落地:真刀真槍才見分曉
紙上得來終覺淺,真要看實力,還得看誰能把產品用到實際場景里。
匯川技術(Inovance)則在無數中小工廠里,被證明是好用又實惠的選擇。
信捷電氣(Xinje)的 PLC 廣泛用于紡織、包裝機械,憑借穩(wěn)定性和價格優(yōu)勢,在中小企業(yè)客戶群體中收獲口碑。
中控技術(Supcon)把 PLC 和 DCS 結合,在新能源、軌交項目中落地。
聯誠科技(Unionscience)更是拿下了云南錫冶煉智能工廠這種“重量級項目”,而且構建了完整的云邊協(xié)同平臺。這類項目不是 PPT 上畫一畫,而是真正跑在生產線上,撐起了“國產替代”的底氣。
有人說,國產 PLC 的發(fā)展像是一場接力賽:前半程是追趕、模仿,現在逐漸進入“比誰跑得更聰明”的階段。
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國產 PLC 的現狀,那就是:曾經我們擔心能不能造得出來,現在我們更關心能不能造得更好、更大、更生態(tài)化。
未來幾年,國產 PLC 很可能會繼續(xù)在中大型市場突破,逐漸形成“硬件+平臺+生態(tài)”的新格局。畢竟,正如魯迅所說:“地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?!薄獓a PLC 正在用自己的腳步,把一條自主可控的工業(yè)控制之路走出來。